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LiveVideoStack 2020年6月3日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编者按:

一个创业初期的科技公司都是“无知无畏”的少年,少年的莽撞是可爱的,少年的真心是执拗的,进入充实又庸碌、锐利又残酷的商业斗兽场,少年又面临着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OnVideo选择快手,是希冀“好风凭借力,送我入青云”,趁此机会开疆辟土,一口气攻下国内B端视频编辑市场?还是想通过技术售卖实现更大的梦想,以便转换航道朝着新风口再出发?

世界瞬息万变,而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面对远方未知的一切,一定还有什么等着OnVideo的创始团队去实现。

近日,快手科技完成了对企业级视频智能生产云平台「OnVideo」的收购,OnVideo产品和团队并入快手音视频中台的同时,将保留自己的品牌,但OnVideo官网会于近期下线。

快手音视频技术负责人于冰表示:"视频产业的大趋势是从智能分发拓展到智能生产,此次对OnVideo的收购,除了可以快速补齐快手在视频生产环节技术和产品的完整性外,也是快手未来5G时代云端智能生产发力的开端。

快手一直是以用户为导向、技术为驱动的企业,对于开源技术一直秉持开放和拥抱的态度,而OnVideo联合创始人兼CTO刘歧则是全球知名开源视频软件FFmpeg官方代码维护者、决策委员会成员,也是《FFmpeg从入门到精通》的作者之一,希望他的加入能够帮助提升快手在开源界的贡献和影响力。”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以下内容由LiveVideoStack与OnVideo两位创始人的采访整理而成

刘歧

FFmpeg官方代码维护者,决策委员会成员,FFmpeg GSoC项目导师,十余年一线技术研发与技术管理经验,人称“大师兄”。创立OnVideo之前,曾经在蓝汛、高升、金山云等公司,担任视频部门架构师及技术专家 。进入快手后,继续统筹OnVideo技术工作外,还将参与到更多前沿技术研发当中。

余世兵

OnVideo创始人兼CEO,近10年音视频一线产品工作经验。连续创业者,曾独立创业做手机打车项目获得融资。曾任职于北京蓝汛通信、北京观止云。进入快手后,将继续负责OnVideo的产品管理工作。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LiveVideoStack:创立OnVideo的过程?

余世兵:OnVideo是我的第二次创业。2012年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融资100多万做手机打车,比嘀嘀还早启动了几个月。但当时刚毕业,各方面经验不足,一年后就因为市场被占领而匆匆结束了。之后在上市公司、创业公司都呆过,一直做在线视频领域的创新性To B业务,算是跟着在线视频、直播、短视频的发展一路走过来的。

2017年下半年,我和刘歧看到AI在视频领域应用的日趋成熟以及5G的来临都将让视频处理全面转向云端的趋势,便产生了在云端构建智能化视频生产方式的想法,并快速组建起了一支各端均能独挡一面的核心团队,骨干成员都是我俩多年的同事。

2017年末我们以云编辑作为切入点正式启动了OnVideo项目,这一计划也得到了两位天使投资人的大力支持。当时我们和投资人从头到尾只交流了不到两小时,投资额和出让股份也都是我们提的,对方并没有还价。

除了资金,创业初期两位天使还无偿提供办公场所,为我们引荐客户资源。在多方支持下,OnVideo总共7位成员,用时3个月即发布上线,半年内就签下了近300万的订单并实现了收支平衡,可以说,在国内外的同类产品中,我们是以最小的团队规模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核心能力的上线。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2018年,OnVideo得到了新华社的认可,打开了进入顶级媒体机构的大门。服务新华社过程中,我们的产品其实还不是很完善,很多问题都是由新华社同事发现并传达给我们,这也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空间。在产品完善方面,新华社给予了我们大力的信任和支持。OnVideo也不负所托,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大幅优化和提升了总社和各地分社一线编辑们制作新闻视频的方式与效率,项目本身也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服务大客户的同时,OnVideo也积累起了一定数量的自媒体种子用户,在国内应该算最先把用户制作视频的流程搬上了云端,高峰期日产各类短视频近千个,通过OnVideo分发到各大视频平台。

虽然困难重重,但总体来说初期发展还算满意,OnVideo在行业内也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并于2019年初完成了A轮融资。这一年,国内也陆续出现了不少同类产品,各个大厂也开始在该领域布局发力,OnVideo自然成为了 “被模仿对象”。

同时,OnVideo在融资上也遇了到一些问题。所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我们最终选择被并购进入快手,团队骨干成员基本也都跟随我和刘歧进入了快手,我们也将在快手继续实现我们未完成的目标。


LiveVideoStack:最难的时候是怎么熬过来的?这段创业经历对你的改变是什么?

余世兵:OnVideo从正式启动到现在2年多,时间虽然不长,但也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一遍。整个过程并不简单,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倒也没觉得有多煎熬。

最难的时候,融资上出现致命问题导致现金流断掉,我和刘歧就自己凑钱给其他员工发工资,核心骨干都主动提出不拿工资,要共同分担、一起坚持,那段时间我们有一半人半年没拿过一分工资。

宣亚国际董事长David老大哥有一句话对我的激励挺大的:

“不知有多远,所以从不觉得漫长;不知有多难,所以从不觉得勉强”。

因为不知道有多远、有多难,每天面对重要事项时,我都没有太过焦虑。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当然,我也会把公司的进展和困难传达到团队,大伙一起分析、思考解决办法。可能也就是这种无知无畏的精神与对彼此的信任,让我们团队能够一直坚持向前走。

长期处在困难一个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状态里,我也逐渐学会了拥抱痛苦,心态上更加稳定和从容,越来越能够客观的认识自己和他人,也学会在不得已时低头,但不再回头去埋怨。


LiveVideoStack:为什么选择快手?

余世兵:团队决定要走被收购的路线后,我们确实和几个大厂都有过接触,最后确定进入快手主要是几方面考量:

第一,快手是个用户导向、技术驱动的企业,技术储备扎实且超前,技术氛围好,高手如云,这在行业里众所周知,也是非常吸引真正技术人的点。我们团队的成员几乎都是音视频产品、研发方向的,对于技术的了解和敏感度也要更多一些。

第二,快手普惠的价值观。我作为进入视频行业近10年的产品经理,是能比较深刻理解这份普惠价值观的珍贵所在的。快手通过根植在产品、运营、推荐算法、技术等方方面面底层逻辑上的普惠价值观,实现了注意力的普惠、流量的普惠、信息知识的普惠,这样的普惠是更接近,也更能真实还原我们原本的生活的。所以我相信,不论是商业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快手都拥有着更强的爆发力。

第三,3亿DAU的快手已经驶上了更快的车道,进入快手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难得的发展机遇。此前,快手在面向B端的云端剪辑产品方面是空缺的,这也是OnVideo进入快手、发挥出价值的最佳时机。


LiveVideoStack:OnVideo未来的产品计划?

余世兵:进入快手后,OnVideo的产品方向还是保持原有定位,名字也还是OnVideo。我们最初做OnVideo的时候就想的比较清楚,为B端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视频生产云在线平台。

快手后DAU3亿时代正全面开启商业化进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出大量来自媒体机构、营销机构、电商主、品牌主、中小企业等B端用户视频生产的需求,帮助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降低门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就是OnVideo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OnVideo经过两年多的研发,目前在云编辑工具层面已初具优势,但与我们的大目标还有不小距离。进入快手后,我们将站在快手的大平台上,集合快手的技术、资源、流量、品牌等各方面优势能力,一方面将持续打造云端AI化生产这一核心能力,达到行业最顶尖的水平;另一方面会逐步将产品升级为集创意灵感、云端素材、在线制作、云端渲染、流程管理等于一体,包含多个子产品矩阵和能力插件,成为快手B端内容生产一站式服务平台。更长远的目标,是要在OnVideo基础上打造面向5G时代的内容生产工具链。


LiveVideoStack:商业化进展如何?

余世兵:在产品进展上,我们短期内侧重打造快手B端视频生产中台,服务好内部各个前端业务部门;中长期将成为对外开放平台,逐步去赋能B端各个细分行业。

商业化不是OnVideo的主要目标,我们短期的核心任务还是在于如何通过更好的产品激发出更多、更优质的B端用户的内容。现在B端用户的视频内容生产力还远远未被释放出来,重人力投入、高制作门槛、作坊式生产还严重制约着他们业务视频化进程。

举个例子,直接和钱挂钩的Feed广告视频物料,目前主力是由全国数千家PGC和MCN在承担,他们基本还采用着笨重的影视制作流程,平均每家一天的产量可能才两三条,这个产量与全网每天对广告素材的消耗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他们还是最熟悉视频生产的领域,可想而知其他行业的情况也不会很好。

所以,这个阶段更重要的任务,是想办法如何降低他们在生产侧的投入,把精力和财力都聚焦到消费侧,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更多、更优质的视频内容。


LiveVideoStack:做好云剪辑产品,最大的技术挑战是什么?

刘歧:云编辑涉及的技术非常庞杂,AI技术是核心,大数据是基础,还涉及到音视频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算法模型、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云计算等等一系列的技术的交叉,其中最大的挑战还是在AI技术在视频领域的运用上。

OnVideo 团队本身擅长的是音视频处理的基础能力,团队成员也是特种兵式的培养与工作方式,所以优势就是大家都是多面手,可以身兼多职,所以新功能支持的速度极快,版本迭代也很快。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但短板在于术业需要有专攻,比如AI相关的能力,并不是OnVideo技术团队所擅长的。快手聚集了业界最优秀的多媒体AI特效、内容理解技术团队,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团队,加上快手视频增强处理算法的能力,刚好可以补齐OnVideo原有的技术短板,补齐后我们能以更快的速度达成OnVideo的产品目标。


LiveVideoStack:云剪辑和剪辑APP、专业软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对于它的未来发展怎么看?

余世兵:我们要做的云剪辑,它不仅仅是现在看到的视频剪辑从客户端转到PC浏览器这一产品形态迁移这么简单。它跟看起来同属于视频剪辑工具的APP、专业非编软件处在完全不同维度的视角,它的目标是彻底的从底层逻辑上对视频生产侧进行重构。这是我们基于对未来内容技术发展趋势做出的判断,这里的趋势主要是指5G和AI。

5G方面,大家更多的关注点是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时延、更大的带宽,主要集中在消费侧。但我觉得同样重要的另一面是,随着5G推动下的新基站和传感器的部署覆盖世间万物,它将对生产侧数据尤其是视频数据的采集能力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它将可能使得传感器代替我们人类,让人类实现对世界的上帝视角。

AI方面,目前在内容分发、消费、互动各环节基本已实现了千人千面、个性化、精准化,这也是集中在消费侧。生产侧还没有本质性的突破,其原因在于当下AI只能认识数据,还不能完全理解内容,但我们可以期待不久的将来AI和人类一样去理解视频里每个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

随着上述两个条件的成熟,覆盖万物的传感器可以源源不断、按需传回视频数据,AI又能完全认识和理解这些画面内容,那么对这些画面就可以以任意结构和样式按需进行排列组合,这就是未来智能生产的样子,也正是云剪辑未来的样子。实时生产、千人千面的生产、机器自动生产、人机协同生产、用户参与的互动生产等等就是未来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而这一切必将会,也只能发生在云上。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正在进行中,一用户在快手APP里搜索了某位运动员的名字,未来的云端智能生产平台获取到用户这一搜索行为后,即时调取比赛现场5G摄像头的回传内容,识别并抽取到所有该运动员相关画面后,根据一组策略算法对画面进行解构和重组,云端实时完成渲染后发布并推送到该用户的发现页中去。

这条路有多长,有多难 | 专访OnVideo创始人余世兵&刘歧

这就是对未来视频生产按需、千人千面、实时自动化生产的一个畅想。

配图:电影《白日梦想家》

 
还可输入800
全部评论
作者介绍

刘歧

FFmpeg决策委员会

委员

文章

粉丝

视频

阅读排行
  • 2周
  • 4周
  • 16周